项目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河南省土壤肥料站和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于2017年启动,实施三年,以提升河南粮食生产养分利用效率、土壤地力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围绕河南省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三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轮作模式建立4个项目核心示范区,推广环境友好高效化肥和有机肥、秸秆转化促腐以及科学施肥技术等产品和技术,实现减肥增效、培肥地力、“藏粮于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
开展农田有机物料投入,调“绿”农业生产方式
前期,南京土壤所林先贵研究员等在中科院封丘试验站开展了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的化肥有机替代长期定位试验。通过连续6年施用菇渣和玉米、小麦秸秆,与只施化肥的对照田块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8%,化肥减半后小麦产量比对照田分别增产20%和11%以上。
因此,长期开展农田有机物料投入对减少化肥投入、培肥地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也为秸秆还田、有机无机配合等农业措施在粮食生产的长期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减了化肥,增了产量,农民受益
25日下午和26日下午,验收专家组分别对永城和信阳核心示范区的小麦进行了现场测产、核算。验收专家组认为,通过施用新型肥料、增加秸秆还田等,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或稳定粮食产量,实现了节本增效、培肥地力、藏粮于地,促进了河南省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小麦-玉米轮作核心示范区封丘县黄陵镇,千余亩小麦已黄熟。专家组围绕不同施肥处理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小麦品种徐麦35在控失肥示范田平均亩产412公斤、在有机肥配合无机肥示范田平均亩产444公斤,在绿聚能复合肥示范田平均亩产404公斤,分别较习惯施肥田块增产39公斤、73公斤、33公斤。
在小麦-大豆轮作核心示范区永城市双桥镇,优质强筋小麦郑麦7698在控失肥、绿聚能和有机无机肥均减氮10%的施肥条件下,相比习惯施肥分别增产36公斤、76公斤、45公斤。
此外,我国大部分农民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存在施肥随意、用肥量大等问题,“选肥随大流,施肥凭感觉”的施肥方式有待改善。在项目示范区,封丘县黄陵镇庄呼村农民赵振强的5亩多地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施肥方法,化肥亩施用量从100多斤减少至60多斤,小麦长势却更加旺盛。
院地合作着眼长远发挥示范推广效益
此次测产观摩会集合了来自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南京土壤所,河南省项目相关市区县土壤肥料站和河南心连心、江苏中东等化肥企业代表参加,河南农业大学、农科院、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组成第三方评估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主任吴四发,河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王俊忠出席。
据吴四发介绍,目前中科院在河南省成果转移转化成果有数十项,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近期和长期问题开展。他认为,项目集中了中科院控失肥、有机肥替代等核心技术成果,现场测产表明,相关工作富有成效。项目既着眼当下粮食生产减肥不减产,又考虑未来地力提升,意义深远。
根据项目目标,通过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加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实施,将推广新型化肥和减肥增效新技术面积3000万亩,带动农民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收益5~10元/亩,累计增加社会效益1.5亿~3亿元。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葛树春研究员说,通过粮食作物减肥增效,河南实现了粮满仓钱满囤,唱出一首农业绿色发展交响曲。
农田现场
封丘示范区
永城示范区
现场测产
现场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