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第二十一届国际磁体技术大会在合肥召开

作者:风帆发布时间:2009-10-20【打印】【关闭】

  “第二十一届国际磁体技术大会”(英文名称: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gnet Technology,简称MT)于20091019-23日在合肥举行。来自世界上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专家参加了这次盛会。国际磁体技术大会始于1968年,每两年召开一届,是全球磁体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期间,还同时提供相关工业产品、设备和仪器的展览,以促进企业与学术界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此前该会议一般在发达国家召开,主要由美、法、德、日等国承办,我国曾在1997年承办过第15MT会议。时隔十多年,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更加繁荣稳定,综合国力明显加强,在各种国际舞台上,包括国际学术交流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磁体技术的研究也取得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如等离子体所攻克大型超导磁体研制难关,自行设计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并取得了一系列实验成果,已被七方共建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国际组织确定为最主要的预研实验平台;我国“十一五”重大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工程在安徽合肥启动建设等等,使得我国在国际磁体技术界的地位大大提升,也显示了中国具有巨大的磁体技术市场前景,吸引了全球磁体学界的关注。因此,磁体技术国际组织委员全票赞成第21届国际磁体技术大会在中国召开,并决定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和中科院电工所联合承办。

  尽管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本次会议还是吸引了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代表与会,参会人数仅次于200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19届会议。其中国外代表近350人,主要来自美、俄、英、法、德、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一些世界知名研究机构的磁体部负责人均到会;同时,还有20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如美国超导公司、英国牛津仪器、瑞士诺尔达公司等,均携带其研制的最新工业产品、专业设备及仪器参展,显示出磁体技术在中国工业大规模应用潜在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光明前景。

  会议的开幕式上,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魏晓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在为期五天的会议中,会议代表们将就磁体科学技术及应用等诸领域的前沿问题和最新进展,围绕粒子和核物理磁体,聚变磁体,强磁场,核磁共振及医学和生物应用,电力应用,工业应用,超导材料,相关技术及低温技术,设计及分析,新发展及其应用,磁体测试与测量,永磁等12个专题,进行广泛的探讨与交流。

  会议期间,7位知名学者作了大会邀请报告、200多位科学家将在分会场作口头报告,更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通过大字报展区进行了交流,本次会议共收到研究论文799篇。

  每届国际磁体技术大会都会为一位资深专家授予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应用超导委员会颁发的超导应用杰出贡献奖。本届大会为获得此项奖励的中科院北京电工所严陆光院士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这也是中国人首次获得此项奖励。

  大会期间,中外学者与企业界人士济济一堂,共享最新研究成果传播知识、交流信息、广交朋友。为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会议承办方还将于20091020日举办主题为“中国之夜”的专场文艺演出,并将组织会议代表参观科学岛上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现代科技馆,并赴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参观。

  磁体技术可被广泛应用于核聚变、医学、生物、电力等领域,对磁体技术的研究是当今和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本次会议的举办,对增进国际磁体领域学术界、企业界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相关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促进国内磁体研究和应用开发的自主创新,走向世界磁体技术研究领域前沿起到了推动作用。

 

专家在做邀请报告

  

大会主会场

专家学者在展区内交流探讨

电工所严陆光院士接受媒体采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