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安光所与国家海洋局联办极地项目研讨会推进北极黄河站科考工作发展

作者:齐琼、王晓林发布时间:2010-10-06【打印】【关闭】

  为了更好地促进北极黄河站环境监测类项目的开展和实施,9月28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下称:极地办)与合肥研究院安光所联合举办了中国北极黄河站环境监测类项目考察研讨会。

  中国黄河站建站的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由于受限于幅员广阔的北冰洋影响,存在陆地面积狭小、人员密集的特点;中国又是非北极国家,在他国领土上建站进行长期高纬度科学研究监测要克服生物生态限制、加入国际集成观测网络等困难。

  会上,新加入北极科考团队的安光所所长刘文清介绍了该所目前已经拥有的具有长距离、大范围、高精度、可持续、自动化等特点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安光所已经为极地地区提供了多轴被动差分吸收光谱仪监测设备,目前该设备正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Zeppelin站的大气观测平台服役,监测近地面、对流层、平流层及整层大气的NO2、O3、SO2、O4、HCHO、BrO、IO、ClO等痕量气体的演化过程。极地办主任曲探宙认为这些装备有广阔的应用领域,与黄河站现有的观测平台能够相互补足,共同构建覆盖范围广阔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在开展极地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与研究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对极地工作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进一步提升对极地事业的认识,准确定义极地事业的战略价值;尽快提高技术设施和装备的水平,扩大极地科研涵盖范围和影响;构建中国极地环境监测网络,积极寻求、参与国际合作。

  会上还汇报了中国在北极地区开展的科考工作基础和取得的成绩。在北极,最具生命力的地衣具有强大的抗高寒环境特性,通过对地衣的监测可以了解大气环境的长期变化情况,逐步获得对南北极地衣在缓解全球变暖中贡献的相关数据;通过北极生物体的有机污染物测定发现,具有强烈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已具有全球性环境污染物、新型有机污染物在全球尺度的迁移的特点,同时在在北极食物链中的还不断的积累和放大;通过北极古海蚀凹槽地质分析,成功突破600年前的北极冰期对生态环境信息的自然清扫限制,发现距今9400年的突然气候变冷事件,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气候突变事件,而在刚刚过去的100年,在北极地区发生了重金属元素突然持续上升的现象。

  国家海洋局极地办领导及科技处相关人员、从事环境监测研究的专家及黄河站考察队员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极地办主任曲探宙发言

刘文清研究员做报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