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承担的环保公益项目“区域空气污染输送通量观测的光学遥感应用方法和技术规范研究”通过验收。
目前我国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在其重点环境领域明确指出: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我国大气污染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和长期性特征,特别是近来呈现出的区域、跨境大气复合污染及其相互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对环境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跨区域的监测研究,以期提出最佳的防治办法。由于我国缺乏区域污染的时空分布变化信息,难以对区域、跨境大气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给出全面、清晰的分析,不能满足国家环保总局制定我国污染控制决策和应对环境外交的需要。因此,针对目前区域污染监测现状及环境外交需求,研究具有区域跨境输送过程监测和输送通量监测技术、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科技标准司2011环保公益项目中设立了“区域空气污染输送通量观测的光学遥感应用方法和技术规范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承担。
项目通过对光学遥感技术区域污染输送过程与通量的监测研究,开展了激光雷达、车载DOAS和车载SOF设备在不同风场下使用情况对比分析,构建了用于区域污染监测光学设备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污染监测中风场数据使用方法,形成了区域污染监测设备作业指导手册,编写了《风场数据在区域污染输送通量光学监测中的应用指南》和《区域空气污染输送通量观测的光学遥感方法技术规范》2项技术规范建议稿。研究成果已在南京青奥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和上海、重庆等地大气污染物监测等工作中得到应用,可为我国区域空气污染输送通量评估和污染源监管提供科技支撑。
环保部原文链接:http://hbky.sepa.gov.cn/projectmanager/SP3/View.aspx?ID=20150403151750271001150403151750271594916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