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合肥研究院在二元金属硫化物中发现电子熵增强的室温巨压卡效应

作者:林建超发布时间:2020-08-07【打印】【关闭】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林建超、童鹏等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李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钟国华等人合作,在二元金属硫化Ni1-xFexS中发现了电子熵增强的室温巨压卡效应,首次从实验上阐明了电子熵对巨压卡效应的重要贡献,为探索高性能压卡新材料体系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以Giant Room-temperature Barocaloric Effect at the Electronic Phase Transition in Ni1-xFexS为题发表在Materials Horizons 

  全球每年25-30%的电力被用于制冷行业。现有的制冷技术大多依赖于传统的气体压缩循环,制冷效率低且使用的制冷剂(如氟利昂)对环境有害(如,产生温室效应。固态相变材料在磁场、电场、轴向或等静压的驱动下产生熵变温变,即磁卡(热)、电卡(热)、弹卡(热)压卡(热)效应,统称固态相变效应。与之对应的固态制冷技术由于效率高且环境友好,成为取代现有制冷技术的理想方案之一。相较于磁卡、弹卡、电卡效应,压卡效应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索新型压卡材料、阐明压卡效应机理是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 

  六角结构的二元金属硫化物NiS因非金属-金属转变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该一级相变伴随着晶格体积的陡峭收缩,且相变温度对压力敏感。研究人员通过在Ni位引入Fe元素制备了Ni1-xFexS0x0.175系列样品,实现了在室温范围内(260K-330K)对材料相变温度的灵活调控。压力下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结果表明,Ni1-xFexS样品均呈现显著的压卡效应100 MPa压力驱动的熵变值可达52.8J K-1 kg-1,仅次于塑晶(plastic crystals)等少数几个材料体系。低温电子比热、中子衍射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Fe部分取代Ni后,保留一级相变特征。相变前后电子熵变与晶格熵变相当,两者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巨大压卡效应。不仅如此,Ni1-xFexS样品在相变前后的平均热导率可达11.5 W m-1 K-1,高于现有压卡材料体系,是塑晶热导率0.12 Wm-1 K-1100!在实际应用中,热导率大小是衡量压卡材料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高热导率意味着高的换热效率,有利于获得高工作频率和制冷功率密度。 

  在已报道的绝大部分压卡材料中,除了大的晶格熵变外,自旋或者电偶极子等也往往对总熵变起重要贡献。电子熵变由于贡献小,往往被忽略不计。换言之,目前具有显著电子熵贡献的压卡材料还鲜有报道。上述研究结果首次从实验上阐明了电子熵对巨压卡效应的重要贡献,为探索高性能压卡新材料体系提供了新视角 

  该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前沿重点研究计划、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及合肥大科学中心“高端用户培育基金”项目的资助。该项工作的中子衍射实验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通用粉末衍射谱仪完成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C9MH01976F 

 

   Ni1-xFexS巨压卡效应起源的示意图以及压卡、热导性能与现有压卡材料的对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