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中华千古好家风,
我们接力永传承……
2019年5月15日,全国妇联在北京揭晓了999个“全国最美家庭”——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离退休科学家园二支部朱慧卿李光茂家庭荣登榜单!20年坚持传播“变废为宝”的绿色环保理念,以及“点石成金”的艺术创新力,成为朱慧卿家庭独树一帜的闪光点,在他们荣获安徽省、合肥市“文明家庭”“绿色家庭”“五好家庭”之后,再一次走进了“全国最美家庭”的先进行列。
多年来,中央电视台、省市报刊、人民网、新华网、香港卫视都进行了连续报道,无不为朱慧卿李光茂家庭的艺术才华、和谐家风所感动。
20年艺术之花 倾情奉献老年事业
新闻媒体20年前就关注了合肥科学岛老年大学的朱慧卿老师。2000年的重阳节,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组来朱老师家拍摄了2天。摄像机对准了她的系列作品——棉花画、麦秆画、布艺画、蛋壳画、金丝编画、易拉罐画……真是一个艺术的大观园!最可贵的是,这些都是朱老师让废旧物品“华丽变身”的神来之笔,平凡的生活从此有了诗和远方。
一幅长达一米的《红楼金钗》令人怦然心动,谁会想到中国经典文学中的12个丰姿绰约的女子,是用麦秸秆做的呢?朱慧卿说,顶着夏日的骄阳,她到大田里挑选麦秸秆,经过浸泡、染、刮、贴多道工序,一个个人物便呼之欲出:黛玉荷锄葬花、宝钗执扇扑蝶、元春省亲观灯、湘云醉卧花荫……田野的清香,麦秆的纹理,如梦如幻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
朱慧卿对大自然的热爱,为每一件作品赋予了生命的灵气,会心的一笑,成为我们观者共同的表情。“猴子迎亲”吹吹打打,抬轿牵马,原来是用知了壳粘成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亦庄亦谐,全是用易拉罐、饮料瓶做成的;鹅蛋壳上的京剧脸谱、棉花贴成的猫咪荡秋千、还有葫芦宝宝、布雕京剧人物等等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尊“掐丝珐琅景泰蓝花瓶”,熠熠生辉、典雅富贵,让人猜不透的是,这怎么会是用旧报纸一层一层糊出来的呢!
朱慧卿20多年来在科学岛老年大学任教,她还受聘于安徽省、合肥市和安徽大学的3所老年大学,如今桃李满天下,连海外的爱好者也来参观学习。
2019年,合肥研究院为朱慧卿出版了一本《手工艺术教程》,该书也列为了中科院老年大学的教课书,这是对她一生教学生涯的最高奖赏。
一生相濡以沫 用爱呵护家庭港湾
2020年6月,合肥研究院老年大学发出一则通知:手工艺班朱慧卿老师将为大家上3堂网络教学课!因新肺疫情宅家半年的老同志们惊喜万分。朱老师制作了系列贝壳画——“幸福的一家人”,从恋爱、结婚、生子一直到老年相依相伴,温馨之情让大家感同身受,这也正是朱慧卿一生真实的写照。
无论在生活中和艺术上,朱慧卿与李光茂都是志同道合的幸福伴侣。当年李光茂在部队服役时,与她鸿雁传书,转业后结为伉俪。上世纪70年代,生活比较艰苦,朱慧卿就用旧布料为女儿做布娃娃,为全家人编织袜子手套。李光茂动手能力强,自己打家具,开荒种菜。夫妻双双凭着慧心巧手,让小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朱慧卿很快名声鹊起,每当她做好一件工艺品,李光茂就很默契地配上一个画框。新闻媒体来采访时,朱慧卿对先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0年,李光茂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病,行动不便经常摔跤,每天要服8次药。10年来,朱慧卿服侍左右,精心呵护,还经常用轮椅推着老伴晒太阳。2018年,他们度过了金婚的幸福时光。
2019年,朱慧卿以德艺双馨的成就,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系列传播人”;还多次被评为研究院离退休工作的 “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