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尤其是静脉血栓,作为全球前三位致死性血管性疾病,每1000人中就有1~3人患病。不过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一最为常见、又最易被误诊、漏诊的潜在致死疾病并没有足够重视,绝大多数人甚至至死都不知道是因为静脉血栓的问题。10月10日,在由人民日报社、生命时报社联合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协办的“2014世界血栓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计委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阮长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三位院士共同呼吁:“血栓是隐蔽杀手,所有人都应具备防栓意识。”
血栓就藏在身边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王陇德表示,近十余年来,临床医学界才逐渐认识到静脉血栓的栓塞症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特点。在美国,每年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超过90万人,死亡大约30万人。在欧洲,每年有50万人因此死亡,超过艾滋病、乳腺癌、前列腺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我国虽无明确数字,但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大国,中国也是各种血栓性疾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王辰也认为,大多数人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有一定认识,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静脉血栓栓塞症。进入21世纪后,国内静脉血栓诊断病例数迅速增加,调查发现,各医院诊断病例数近年呈10~30倍增加。骨科住院患者总体发生率为25.5%~50%。重症监护病房、慢阻肺、肺癌、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达10%~30%,这些数据都表明,静脉血栓在我国绝非低发。
王辰提醒,生活中,静脉血栓离我们并不远,比如玩电脑时间过长,突然胸闷、猝死,大部分就是肺栓塞;有些老年人爱打麻将,长时间坐着,也很容易出现血栓;另外,还需要注意“经济舱综合征”,如果连着坐两个小时的经济舱不动,也容易形成血栓。
静脉血栓是最隐蔽杀手
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
下肢肿胀。王辰表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典型症状是下肢肿。深静脉堵住后回流不畅,患侧的腿就会肿起。如果对侧没血栓,或血栓不像另一侧那么严重,则会形成不对称的下肢肿胀。
呼吸困难。深静脉血栓如迁移至肺部,就会形成有潜在致命威胁的肺栓塞。肺栓塞是一个进展很快的病,但诊断率非常低。王辰说,这是由病本身特点决定的,它更像是一个“不会哭的孩子”,可由完全没症状到突然猝死。他提醒,肺栓塞症状组合不一而足,最多见的仅仅是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特别是在运动、劳累后。
在专家看来,静脉血栓另一个危险之处在于覆盖人群广。阮长耿告诉记者,除了遗传因素外,手术患者、创伤病人、肿瘤患者、高龄人群、肥胖者、吸烟者、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人群、长时间住院患者等都是容易被它“缠上”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几乎所有住院患者至少存在1个发生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卧床、长时间不动等均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教师、司机、售货员等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风险也相对较大。以上这些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腿部肿胀感(包括踝关节和足部)、疼痛或者压痛、腿部有明显的颜色改变(如发红)、腿部皮肤温度上升、有浅静脉扩张等情况,就应及时检查。
我们需要一场“防栓”革命 王陇德表示,在防治血栓性疾病方面,中国人需进行一场行为革命和膳食革命。只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远离血栓性疾病并不是一个难题。
王辰告诉记者,生活中所有人都要有“防栓意识”。首先在饮食方面多吃新鲜果蔬,减少肉类和油脂的摄入。如果饮食太过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得过多,容易增加发生静脉血栓风险,因为血液黏稠是其形成主因。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动起来,坚持定期的规律运动能让血管更强健。如果长时间(4小时)保持同一个姿势不动,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畅,甚至形成血栓。因此,一定要隔段时间就有意识地走动走动,如受条件限制,也可做勾伸脚尖,同时配合提肛运动,对盆腔静脉回流很有帮助。
高危人群则应该做好长期预防,根据危险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分级预防措施:危险因素低的可以采取一般性预防措施,危险因素高的要采取包括抗凝药和机械性方法并用的预防措施。病人在卧床或休息时,可以将双腿抬高15~30度,有利于静脉血液的循环,对预防有一定的好处。术后患者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也应该尽早下床活动。
最后,阮长耿提醒,血栓也像心梗、脑梗一样可以筛查,虽然筛查的成本相对较高,有高危因素的人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该主动地去做深静脉血栓的检查,如深静脉的超声检查等。特别是家里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所有家属都有必要筛查,建议每年做一次。
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14-10/17/content_1488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