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址: 合肥市蜀山湖
路350号2号楼
邮编: 230031
电话: 0551-65591242
传真: 0551-65591270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子站>职能部门>人事教育处>离退休工作>旧版>重要专题>蜀畔红枫>离退职工创作
“八一”建军节情怀——回忆我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岁月
发表日期: 2024-11-26 作者: 靳福嫏 点击率:
【打印】 关闭

    “八一”建军节那天,我在研究院离退休职工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穿军装的照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朋友们跟帖、献花、点赞……涌起我心里的千般思绪,回想起我们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近20年的军旅生活,峥嵘岁月难以忘怀。

(一)

    1953年我初中毕业,保送到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前身)飞机制造专业学习。该校是1952年由苏联帮助建设的,我于19568月毕业,分配到哈尔滨国营122厂工作1965年初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军官。

    我的丈夫刘心楷于1951年在安徽大学读书时,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在空军担任机械师工作。1953年,他被保送并考取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经过了一年预科和四年飞机专业的学习;1958年,哈军工在科学家钱学森倡导下设立了导弹专业,他被选拔进入该专业继续深造一年,1959年毕业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原8120部队)。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于195810月开始建设,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距酒泉市约300公里,有一条秘密军用铁路连接两地。经过60多年的建设,如今基地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东风航天城”。

    基地建设刚起步的时候,大批的科研人员来这里安家落户,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尤其在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紧缺,大家就用骆驼刺磨成粉,掺和在杂粮里充饥。全体官兵奋战在大漠深处,心里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奋斗而感到无尚的光荣!面对任何艰难困苦,大家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在基地工作,由于是保密单位,分隔在不同点号,夫妻经常见不上面;孩子全托在幼儿园,一周只能接一次。下面是我在今年“八一”建军节,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小诗:

戈壁滩,虽荒凉,有红柳,常相伴;

骆驼刺,磨成粉,虽难吃,能充饥;

走百里,搞拉练,蒙古包,难遇见;

狼心山,在眼前,风暴起,天昏暗;

为了国防守基地,奉献青春永不悔!

    当年基地里还有一句口号 —— “活着奋战戈壁滩,死时埋在狼心山”。五万官兵坚守在戈壁荒漠,为这个铮铮誓言奉献青春,无怨无悔!

(二)

    问我为什么对党和军队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我要从当“亡国奴”说起。

    我1935年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大连被日军占领,成了日本的“关东州”。日本强行规定小学汉语课本叫满洲语课本,日语课本叫国语课本,大连人都成了亡国奴。我们没有做人的尊严,日本人对中国人想打就打,想杀就杀,我亲眼目睹在日本铁蹄之下中国人悲惨的遭遇。1945年“二战”取得了伟大胜利,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歼灭了日本关东军,大连获得了解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进了学校读书,1949年12月第一批加入少先队,1950年7月加入了共青团。是国家的助学金供我念了初中,在沈阳航校学习三年,享受的也是国家的供给制。1956年8月,在航校毕业之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时填写的志愿是“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立志要用所学的知识报效新中国。我被分配到哈尔滨122厂工作,任飞机总装车间技术员,负责修理苏联二战中的“杜-2型”轰炸机。1957年底,我被选调跟随苏联专家进行“米-4直升飞机”的仿制工作;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经常加班加点,累了就睡在技术室的地板上; 1958年底,首批研制成功的中国直-5直升飞机终于飞上了祖国的蓝天,1959年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建立以来,几代人扎根在大漠艰苦创业,我在基地的7号技术阵地工作,亲历了多次导弹及卫星的发射。尤其是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导弹核武器)试验,震撼了全世界。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在这里发射的,我有幸近距离参观了“东方红一号”的备份卫星。每当卫星遨游太空、唱响“东方红”乐曲时,我们就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拥有我国最早的航天发射场,又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建设成当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基地先后执行了10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成功将145颗卫星和11艘“神州飞船”及杨利伟等11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做到了“发发成功、次次圆满”,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中心。

(三)

    我们于1978年9月转业,来到了美丽科学岛的中科院合肥分院,又投身到了科技兴国的事业之中,三个孩子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茁壮成长。

    我先后在中科院安光所人事处、晶体实验室、镀膜实验室和所工会工作,1990年退休。退休以后,我成了“大忙人”,整天乐呵呵的, 在单位、社区和许多老朋友一起唱歌、跳舞、聊天、出游,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强大祖国的太平盛世。2017年在研究院离退休职工“喜迎十九大,迈向新时代”的文艺汇演中,我们的手语节目《生命的河、万众一心》荣获了表演一等奖。

    在这一生中,我庆幸自己有14年 “穿军装”的经历,每逢“八一”建军节,“军旅”情结就会油然而生,由此还会升腾起一种荣誉感,那就是:我们为曾经战斗在国防第一线挥洒过青春汗水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们为祖国的航天、军事、科技的强大而感到无比的荣耀!

1960年5月于北京结婚

 

1967年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1989年国庆40周年,在合肥科学岛留影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皖ICP备 050001008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邮编:230031 电话:0551-5591234 电子邮件:ltx@hf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