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董铺岛上的交通十分不便,没有公交车,单位里也只有“一中、二小”三辆汽车:中等车是嘎斯63,用于采购办公用品、生活用品和食堂买菜,偶尔接送人;一辆嘎斯69(相当于吉普车),是供各处室领导去省市开会、办事的公用车;另一辆是董铺工程筹委会主任蒋天然同志的用车。
那时,职工节假日想去合肥市买生活用品或往家里寄点钱,一部分人就要预先登记排队,限人数乘坐嘎斯63车;而另一部分人只得步行去合肥市区的三孝口、四牌楼,来回要走60多里路。我们早上出发傍晚回来,在合肥市吃中饭,有时几个人在一起聚餐一次,然后结伴走回来,反正我们这些20多岁的退伍军人不怕累。
随着岛上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从全国各地调进了一批又一批的双职工,老五幢、新六幢等职工宿舍相继落成。岛上的西大门和北大门原先都是由解放军站岗,后来由保卫处派人值班,除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外,其他人是不允许进岛的。一些农民只能在大门外设摊,卖一些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包括蔬菜、猪肉、鸡鸭蛋品等。从西大门向外走十几里的土路,有一个叫三十岗的集镇,每周定期举办集市贸易,每逢那时,岛上的职工就会成群结队地去赶集,购买需要的生活用品,那里的农副产品比较便宜,比如,土鸡蛋五分钱一个。我们大部分人是步行去,有的是骑自行车,如果半路遇上一场阵雨麻烦就大了。那里的土特别粘,一层湿泥巴粘在鞋上,甩也甩不掉。骑自行车的人就更苦了,车子推不多远,前后挡板内塞满了黏土,动弹不得,只好扛着车子走,累得气都喘不匀;还有的人干脆出点钱叫农民把自行车扛到西大门。这就叫“去时人骑车,回时车骑人”。
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单位在老五幢旁边搭建了几排简易大棚,允许农民进来摆摊,时令蔬菜、鸡鱼肉蛋,丰富了大家的菜篮子,同时与周边农民的关系也日渐融洽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董铺岛变成了科学岛,科研发展,交通便捷,回想起当年步行进城、赶集走泥巴路的经历早已是一去不复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今非昔比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