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艺术展·征文诗歌类

《两个研究室调入科学岛》

讲述人:退休职工,科学家园第一党支部党员辜学茂,原等离子体所研究员

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合肥成立,就是由安徽光机所代管的“受控站”,有100多名职工。受控站人员主要来自北京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工所以及上海光机所及部分零星调入人员,此外还有20户是从陕西16所调入的。

16所是1965年由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创建的陕西汉中略阳三线单位,初始名称叫“3.25工程”,后来叫16所。1966年划归国防科委,1970年开始陆续进入科研人员,首批全国重点高校毕业的80多名从部队农场锻炼的大学生回到单位,成立了几个研究室。其中超导应用研究室和超导材料研究室建立有液氦低温测试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中期,16所成了全国的低温测试中心,北京电工所的严陆光、宝鸡902厂的张挺璇等人以及上海、武汉多家院所都多次到16所做超导材料低温测试实验。

1975年5月初,国家在北京召开科研体制调整会议,16所整体由国防科委十院划归四机部(后来的电子工业部)管理,但其中的超导材料研究室、超导应用研究室划归中国科学院。由于种种原因,几年后才真正落实。1978年初,安光所代表中国科学院派出了接收小组到16所具体落实。接收小组组长为副所长何志明,组员有陈小平(负责人事)、石仓(负责器材物资)等4人。

1978年5月,由16所调拨合肥的主要仪器设备有:日本进口的还未开封的爱克斯光衍射仪一套(这台仪器后来调拨中国科技大学);杭州制氧机厂生产的11-800制氧机一台,1小时生产77K温度液氮800升; 苏制每小时生产4.2K温度液氦5升制冷机一台,这是合肥首台液氦生产设备;两个研究室自用的全部实验室仪器、杜瓦瓶、超导磁体和材料、两个中压氦储气罐;10多台通用机床,这些机床为早期等离子体所机件加工起到很大作用。

16所调入合肥的两个研究室科研人员有20户40名同志,他们其中有二室的方述彬、曹效文、毕延芳、陈敬林、朱震刚、李保增、刘保华、李长惠、贾云发、宁宇宏、郭祥玉、彭先会,三室的焦正宽、辜学茂、陈灼民、王福堂、韩汉民、丁立人、甘增媛、张树昆,等等。

这些同志大部分都在等离子体所工作到退休,主要分布在二室、三室、六室、八室。少量人员及家属在合肥分院的固体所、安光所、学校及医院工作。他们大多是科研骨干力量,在各自的超低温、超高真空、强磁场(超导磁体)及特种电源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地参与到几代托卡马克装置的建设、调试、运行中,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