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育人塑造高尚灵魂
两个孩子,一样的优秀,都考上中科大,成为“天之骄子”中的佼佼者。其后,一个保送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再到意大利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一个直接赴美深造,成为留美博士。人们有理由期待他们有更精彩的人生,为科学事业,对祖国人民做出比常人更大的贡献。然而,两人此后的人生道路迥异:一个成为
同时看到这两则报道,对比鲜明,感受强烈,甚至震撼,堪比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看时事片而决定弃医从文。我从事语文教育多年,深感原先常讲的什么知识系统、解题方法、应试技巧,全都无足轻重了。
不是么?孩子上科大,留美读博士,考试过关斩将,知识储备、应试能力绝对没有问题。可最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想得到呢?身为这样的孩子的父母,多悲惨,多痛心啊!为什么会这样,与夏俊卿对比,差别竟这么大!探究他们成长的轨迹,能不能找到一点规律?
细看他们的经历,不难发现,在人生的关键处,他们追求的目标确有明显差别。夏俊卿,当同学一窝蜂地选择考托福、考GRE出国读研,他选择了保研,留在国内研究所从事感兴趣的科研;硕博连读完到意大
自杀,为免得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痛苦,杀死父母再自杀!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而且还真实行了。最后被邻居发现,是在他自家猪圈里,满头满身是血。杀死了父亲,致伤了母亲,自杀未遂弄成这样,其情其景,情何以堪?学位
也有人认为他有精神障碍,患有抑郁症,其实,即使有这些问题也非先天遗传,而与其成长环境紧密相关。留美博士王某自小读书出类拔萃,一直是家乡四邻八方青少年的榜样,优越感早就存在于心中。父母更是对他寄予极大希望。尤其是父亲,自己不善经营,常把他作为炫耀的资本,改变家庭生活境遇全靠他了。这给他造成极大的压力和负担。他奋力拼搏,收入在美国也算相当不错的,但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家乡长三角地区,与那些经商办企业的乡邻同学朋友相比,已无太大优势。而专程回来找对象,感到对方很优秀,又因自己不愿回国发展而先婉拒女方。母亲听说后深感遗憾,希望他再与女方联系,他发了三次短信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复,而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最后在法庭上母亲出来求情也是事出有因。造成儿子如此结局,这对父母确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看看夏俊卿的家庭情况如何呢?夏俊卿的父母都是合肥市长丰县三十头中学的初中物理老师,常带毕业班,教学任务繁重。于是在夏俊卿四岁半那年,父母干脆决定让他先跟着一位熟识的小学老师去上学。愿望只是有个去处,“只要别掉厕所里就行了”。上了一段时间,家里人发现他“完全没有跟不上”。聪慧加勤奋,夏俊卿的求学之路顺风顺水。父母并未对他特殊设计,要他如何如何,倒是从小在其为人品格方面严格要求,发现问题,该惩罚就惩罚,毫不手软。在他的成长之路上,各阶段都由自己把握、选择,听从心灵的呼唤,很多事情都未曾让父母操过心。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爱岗敬业,不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给夏俊卿形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其母亲,2011年被合肥市妇联授予 “十大杰出母亲”荣誉称号,表彰她从教数十年“把满腔的母爱献给了学生”,同时将儿子培养为优秀的栋梁之才,事业与家庭“双丰收”,给孩子带来的绝对是正能量。
这两个家庭的环境差异,也许能成为解读两位博士之所以有如此不同人生之路的密码。放眼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学校教育也不是无可挑剔。一些学校重智轻德、重学习方法轻思想方法、重应试技巧轻人生智慧的情况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升学率一直是衡量一所学校好不好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标。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学校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却显得空泛无力,甚至可有可无。有些老师甚至在课堂上公开宣扬“不成功不要来见我”成功哲学。这更易导致那些“人生抗体”缺乏的“尖子生”迷失方向。
教育事关民族的未来,国运的兴衰。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面对开放的世界,如何把握自己,守住心灵的底线,维持高洁的精神家园,是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当纠正“英雄只问成绩”的错误倾向,把教学生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放在首位,让教育回归求真育人、塑造高尚灵魂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