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话科岛
讲述人:退休职工,离退休梦园党支部委员蔡宝忠,原安徽光机所七级职员
春风料峭乍暖还寒,那是1972年3月中旬,我们来自合肥市各中学和省直机关的76名初中毕业生来到了科学岛,这里就是合肥老百姓当时惯称的“宾馆”——董铺岛。
当时的董铺岛三面环水,一面和大杨乡陆路相连,进出岛时就一条三十岗路。我们来时还不通公交车,全靠岛内的班车运行,交通十分不便。
我们一进岛就住在4号楼(现在的等离子体所)。当时岛上有一个排的解放军警卫战士,就驻在现等离子体所研究生公寓楼处,解放军战士为我们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军训。当时我们76人都是豆蔻年华,16岁-18岁,有的还达不到用工年龄,于是我们就整体参加农场劳动,从4号楼搬至1号楼和农场居住,从3月一直住到12月。当时规定我们两个星期才能回市里一次,那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长期离开家的经历,傍晚看着中岛路两旁爬行的癞蛤蟆和水蛇、蝮蛇,左右穿梭的野兔子,真不敢出门了。一到晚上岛上黑灯瞎火,外面是看不到人影的。听着四周的青蛙叫声,水浪拍岸的撞击声,还有风吹杨树林的萧飒声,心中不免产生了想家的念头。
那时的中岛路两边种的是苹果树、梨子树和桃子树,夏天过路的职工渴了只要摘两个果子吃就止渴了。我们这批年轻人在农场9个月的时间,学会了从学校学不到的农活——给果树打药、剪枝、挖树盘,学会了插秧、割稻,虽然很累但我们年轻人都快乐着,大家在一起劳动生活,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一眨眼到了1972年12月,我们从农场劳动结束要分配到安光所各科室了。分手那天,我们特别加了个餐,那时的加餐也就是多份荤菜而已。有的同学还弄来了酒,大家谈笑风生,共叙前程。
我被分配到了安光所第四研究室,也就是如今的晶体实验室。当时的四室是由退伍老兵、大学毕业生和一批知青学员组成的实验室,科研业务有火焰烧制石英管、红宝石生长、单晶炉提拉石榴石等。我当时分配到四室石英管班,向师傅们学习如何烧制石英管。石英管在烧制过程中要用氢和氧气燃烧的高温把石英粉熔化均匀地喷洒在管壁上,用吹气法一点一点地通过石墨板整形烧制成石英管。高温把脸都烤得滚烫,火焰把眼睛刺得直流眼水,当时的工作条件很差,但我们从不叫苦叫累,好像一天到晚有使不完的劲。尤其到傍晚快下班时,退伍老兵们用炉火烤着山芋,那股香味到现在我还念念不忘。
1973年还是“文革”期间,我那时候兼任了四室行政秘书,走廊处有一块大的宣传栏由我负责,经常要更新版面的内容,现在我写得一手不错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历练的结果。
时光荏苒,一晃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晶体室已搬至综合大楼,说是修葺一新的一号厂房就是晶体室未来的生产车间。衷心祝愿我们曾挥洒青春与汗水的科学岛日益美丽强大,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科技界一颗璀璨的科学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