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土勤耕耘,科岛春来早——2019迎新春座谈会侧记
讲述人:退休职工,离退休党委委员、科学家园第三党支部党员陈童,原科学岛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2019年末岁初,去“岛上”参加一年一度的合肥研究院离退休老干部迎新春座谈会。虽时值隆冬季节,然一路阳光灿烂,暖意融融,无寒冬的感觉,却有春天之气息。天公灵犀,真的很应景呢!
中巴车在宽阔的科学岛路上前行。四车道柏油路,花岗石路牙,洁白的车道线延伸向远方;两边自行车道、人行道齐全,绿化带美观靓丽,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看着这些,根本想不到,前期施工,埋设沉管雨水收集系统,始见路中间建起粗大高耸的筒状水泥柱,让人以为建立交桥呢!没听说啊,建桥的桥墩也不必这么粗啊!可后来沉下去了,不见了,原来是巨大的储水池。现在完全地躲藏路面和绿化带下面了——真是了不起,去年以来,合肥市的科学岛路改造果然是“亮化提升”工程啊!
看着眼前这一切,我不禁想到这条路从无到有,从会车都小心翼翼的狭窄沙石路到四车道水泥路,到如今这格局、这景观,个中不断变化、提升,令人赞叹!
不一会,到园区大门。只见随着路面逐渐变宽,柏油马路分开为左右车道。左侧路边,高大的石碑峭拔挺立,上有竖行红色大字:“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群区”;右侧路边,连绵如山峰状的赭色巨石横卧,一行隶书大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阴刻填红漆,分外醒目。左右石碑相对,给人一种苍劲厚重感。两面车道,都安装了自动识别起降挡杆。
这是一座开放性的门,设计可谓别具一格。没有高大的门楼、标牌,而是这么一个给人感觉很随性的出入通道,与科学岛园区整体开放相吻合,标示进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群区。
当初,这里原本无堤、无桥,1958年岛上开发建设时,一开始都是靠用船水运。据岛上元老人物苏成斌讲,当时,水库大坝南端现植物园那边和岛上现一号别墅、医院、水厂沿湖一带都设有码头,几十吨的机动船在这些码头间频繁来往,运送砖石水泥物资和人员。后来北大桥建成,有一条路进岛,先有小火车,后有公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在这南岸推土筑长堤建桥,有了这条快捷通道,大大缩短了到市内的距离。如今南面这条路和北大门那段路,都称科学岛路,岛上南来北往,畅达便捷。
进门,过桥,上岛,见到熟悉的园区,更靓更有派了!行道树茂密,主干道虽然还是两车道,但也由水泥路变成柏油路,车行在上面感觉软软的,平稳无声,特舒适;两边自行车道也是柏油浇的,更向外拓出方砖铺就的人行道。这是切合实际的人性化设计。现在生活条件改善,私家车多,但也有绿色出行骑自行车、电动车的。为确保交通安全,自行车和机动车、行人分道。尽管岛上路不宽,还如此细分,很用心呢!想当年南大桥两头路窄局促,骑车人常出事,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就因骑电动车被撞受伤,数月不能上班,人受罪,还影响工作。刚才看到,湖上大堤拓宽后,桥两头回旋余地大,有充分的避让空间了。
坐在车上,放眼创新大道两边,感觉变化更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岛上科研机构增加,体量变大,直观的就是新的建筑填空、加密、优化美化。
一次,岛上老年摄影协会举行“美拍科学岛”主题采风,会员们深入研究所、园区各景点,寻找美,发现美,用镜头定格美。新建的科研单元强磁场中心开阔大气,核能安全所清新别致,老所等离子体所ITER项目新楼群别有洞天,大家在审视拍摄对象,感悟、运用技巧进行摄影创作的同时,也自然想到这些地方昔日破旧的平房、仓库,杂树荒草丛生的景象,由衷感受到岛上变化之大,真可用沧海桑田来形容。等离子体所,碟形EAST实验大厅,400米管线生产长廊,看看就高大上,着实不简单。想想40年前,等离子体所初创时期的艰苦奋斗,现在自主创新设计的EAST装置,全球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的聚变物理实验装置,全世界都来学习交流,这正是科技发展,国力强起来的体现噢。
一段科学岛的发展史,就是我们祖国发展变化的生动写照。其实这些还都是外表,是次要的,而重要、实质的是这里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举世闻名的“人造太阳”升起、世界最强的“稳态强磁场”产生的地方!
我们来到强磁场科学中心报告厅,会场上更是暖意融融,气氛热烈。研究院邀请了5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在这里举行迎新春座谈交流。匡光力院长、王英俭书记等院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
作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我不止一次听匡院长介绍研究院的发展情况了,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都有新内容。牵起线,连成片,更能感受到这些年来领导和在职职工们凝心聚力,狠抓机遇,矢志创新,勤奋耕耘,春播夏种,收获甚丰!听,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申请报告就是在二号楼那南窗亮着灯光的房间拟就的;看,经过运筹擘画,上下沟通,蓝图终于变为现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了,大科学装置集群新园区奠基了……这样的座谈,每次都令老同志振奋,鼓舞,由衷感到骄傲!
2018年,合肥研究院健康、快速发展,总经费的体量较五年前翻了一番。经费增长快,国家经济发展,投入加大是其一;同时,也是争取项目的能力强,整个岛上整合为一个法人单位的体制,利于交叉融合发展,学科发展方向更多元,更有竞争力。科研产出、人才队伍、院地合作和园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或长足进步。匡院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老树新花,安光所的卫星载荷,到天上工作状态非常好;等离子体所EAST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燃烧高温,继去年强磁场科学中心获奖,再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第一名;固体所“缓冲材料”“降噪材料”研究助力嫦娥三号、四号平稳着陆月球。后起之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天下第二粮仓”的牵头单位;创新院、工研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探索上了党校的教科书。医学与物理结合,研发出相当于定向爆破的治癌神器“超导质子刀”,有望在全国推广,形成自己的医药装备品牌……
是的,匡院长讲的,有的我也知道一些。2018—2019,岁末年初,正是各种奖项、评选纷纷揭晓之际,研究院成果迭出,网上发了,我也看了,由衷高兴!一年一度的座谈,探讨交流,听领导介绍,更有现场感,更真切。老同志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岛上的发展更时时系心上,因为这里已成真正的第二故乡。这些年,在职在岗的领导和职工继承、创新,奋发有为,扎实苦干,有了这么好的发展态势,看了、听了真的心暖。每年新春座谈的时间往往提前,还不到春天,但胜似春天,怎么不是春来早呢?
“合肥研究院这个机制的建成,当年的各届领导付出了心血,现在做得成功,也许是能令原来的领导最感到欣慰的。”在回顾研究院成立十多年来发展历程时,匡院长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成果的取得,没有一个好的机制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还要大力吸引人才来科学岛,让科学家们将来云集在这美好环境里工作生活。”
机制、环境、人才,这都是干货,人才更是讲到了关键。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发展有没有后劲,关键看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科学岛这些年的发展,就得力于人才工作做得好。“科学家园”建成,留住了数百个博士;高端人才引进,“哈佛八剑客”传为佳话;新的“聚贤苑”又不知会聚集多少贤德之才呢!
这是一个“奔跑”“追梦”的时代,蓝图延展,宏愿可期。有共和国70年强起来的深厚基础,有中国科学院70年砥砺前行的精神底蕴,科学的春天年年生机勃发,岁岁江花烂漫!
(尾注:本文由作者记录形成于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