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安光所的四十四年
讲述人:退休职工、离退休梅园第三党支部组织委员许国志,原安光所高级实验师
一转眼间,我在安徽光机所的工作时间已达44年(1978年—2022年),我见证了安光所发展的许多精彩,对安光所的热爱和真情至今未改。
一、初入安光所工厂
我进入安光所工作,是一件难过且难忘的事情。1978年10月,家父许保根(安光所最早一批职工之一,多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劳动模范)因病不幸去世,导致家庭大厦将倾。为了关照我的家庭,安光所党组织决定让我家中适龄男孩顶职,顶起家庭生活的担子,给了我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挽救了我的家庭。我很感激时任安光所政治部主任徐亚球同志(老干部),我至今依稀记得他的话,“年龄小一点,怕什么?没有事的!当初我们红小鬼还没有他大哩,不照样跟着红军走长征路吗?”我深知留在安光所工作的机会来之不易,从留下的那一刻起,这么多年我对党组织充满感恩之情,确立了努力工作、报效单位的初心。
处理完家父的丧事后,1978年11月13日我去安光所报到。根据组织的分配,我来到安光所工厂的三车间,学习喷漆技术;在完成学徒期考验后,我正式入职。当时安光所工厂的规模已经比较较大,全厂一共有6个车间,大约550余人。各个车间的职责不同:一车间主要做小型精密机械零件加工;二车间主要做大型机械零件加工;三车间主要做机械零件表面处理、铸造、锻造、钣金、焊接、木模、热处理等;四车间主要做光学零件加工、光学仪器装配调试;五车间主要做电加工、绕变压器等;六车间主要做全厂机电维修,还有氢氧站、冷冻站、锅炉房。为了发展的需要,后来安光所工厂又成立了七车间,专门做光学精密仪器的设计、装调和激光器件等。安光所工厂还设有厂部机关,下辖计量室、生产科、技术科、工艺科、财务科等,维持工厂的正常运营。
当时薪酬待遇与今天相比要低很多,当学徒工时,我一个月才有18元,一年不过二百余元;此外,安光所工厂一年还要发放两次衣服换季费,每次只有10元。但是,学习机会却很多。因家庭困难,安光所党组织给予我更多的学习机会。例如,1982年派我去江淮仪表厂学习,1984年再派我去上海光学仪器厂学习。党组织的精心培养,使我提高了技术和能力,开阔了思想和视野,结识了许多朋友。如果没有当年的学习机会,也不会有我的今天。
二、面临工厂改革变局
1988年是我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结婚生子;这一年,又迎来了工厂改革。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邓小平同志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安光所开始机构改革。安光所新设三个单位,即机械加工部、光学加工部和医疗仪器公司;再将安光所工厂的各个车间进行调整,补充进新设的单位,更好地应对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我被划入机械加工部。机械加工部一改以往的经营模式,开始进行市场化的运作。简而言之,不再拿“死工资”,部分收入必须自己去挣——挣得多才能收入多、继续做大做强;挣得少自然收入少、优胜劣汰。当时机械加工部承接了宿州纺织机械厂100套细纱机头部件的加工任务,完成得比较好,至今我还记得那一年年终我拿了705元奖金,与我一个月工资90元相比,简直是天文数字了!酒量不行的我,为这居然多喝了几杯。再如,1989年以后机械加工部与合肥洗衣机厂对接,主要承接厂里的项目改造和全自动洗衣机流水线设计、加工、装配等任务,1993年又专门为合肥洗衣机厂做零配件。经营模式的改变深刻影响了职工们的思想。
三、意外转入“机加点”
1995年,我从安光所“机械加工部”转入“机械加工点”(简称“机加点”)。今天看来,这一工作变动纯属意料之外。人生往往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就改变了生命的轨迹。
“机加点”是安光所工厂的“小儿子”。早在1984年,安光所工厂成立了一个单色仪攻关小组,不久改名为机械加工小组,这是“机加点”的前身。受内外因素的影响,1986年机械加工小组被分到安光所六室,得到了发展壮大,后独立为“机加点”。1984年,我就有幸进入单色仪攻关小组,参与了核心工作任务,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里必须要提到朱抗美同志。他于1971年进入安光所工厂,以车工和钳工技术见长,因工作踏实认真,受到厂领导的表彰和鼓励,是安光所工厂有名的业务骨干之一。1985年,他担任安光所工厂生产科的生产调度;1993年,他转任“机加点”,成为主要负责人。他既是我的前辈,亦是我的领导,更是我心中的工人模范代表。他鼓励我走出“舒适区”,不要因学历低而感到自卑,要发挥好个人的能力,勇于面对新的挑战。在他的支持下,我努力充实自己,到图书馆借书自学钻研,外出拜师虚心求教。为了学会看图纸,晚上回家我按照图纸的内容,以一定比例缩小零件尺寸,再用硬纸板折叠、用糨糊粘贴好,第二天再带给设计人员确认。就这样,我从一个“图纸盲”变为一个精通图纸设计的专门人才。
四、肩负“机加车间”的新使命
受亚洲经济危机冲击,1997年“机加点”的工作任务萎缩,收入发生锐减。面对“生死难关”,我们不得不放手一搏,设法去盘活“机加点”。一方面,我们进行合理调度人力资源,承接外部可靠的工作任务;例如,在我主导下,承接了安徽大学珠海公司的工作任务,增加了“机加点”的收入,暂时熬过“生死难关”。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市场“信息差”,几个月实现净利润6万多元,再一次使“机加点”起死回生。
在单位同事们支持下,在朱抗美同志推荐下,我逐步挑起“机加点”大梁。在1999年机械加工点年终总结会上,同事们一致推选我担任副组长,协助朱抗美同志工作。2009年“机加点”升格为机械加工车间(简称“机加车间”),2010年朱抗美同志正式退休,他鼓励我承担起“机加车间”的发展责任。在安光所领导的关怀下,我的职务从“机加车间”副主任成为常务副主任,再到“机加车间”主任。“机加车间”的发展进入了一条“快车道”,当然也面临着“新问题”。
当时,“机加车间”的有利条件是:其一,机构扩编。想当年我刚进入机械加工点时,满打满算才7人,如今人数可达32人,队伍明显扩大。其二,素质提升。“机加车间”工艺技术全面,人才队伍齐整。其中本科学历有6人,大专学历有10人,技校、中专学历有8人。其三,可用资源增多。2011年安光所先后投入300多万资金,我们自筹200多万资金,重新优化资源,取得了积极效果。例如厂房面积扩大,工作环境美好,设备焕然一新等。其四,生产效率和效益规模都大大提高。仅2019年,机械加工车间的年产值已达到930万元。
五、结语
2022年6月,我正式退休,回顾我在安光所工作的四十四年,我的困难是安光所党组织解决的,我的成长受到党组织的培养,我的工作离不开党组织的信任!可以说,我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与党组织系在一起,与安光所不离不弃。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