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志讲科学岛故事

“电源大厅”话今昔

  讲述:退休职工、离退休科学家园第三党支部党员李自淳,原等离子体所研究员

  在等离子体所4号楼南面的董铺水库岸边,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其北大门口有块牌子,上面赫然有四个大字“电源大厅”。但现在如到大厅里找遍上下,也看不到一点“电源”的影子。原来这里是1980年等离子体所刚成立时兴建的“八号工程”重大子项目——为托卡马克装置的极向场供电的电源大厅。按照当时的命名顺序:8-1为主机大厅、8-2为电源大厅、8-3为研制工厂、8-4为电容器楼等。

  1981年,我刚调到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就被安排到乐秀夫老师担任组长的二室电机组,从事8-2电源大厅的建设工作。8-2工程的中心任务是:安装亚洲最大的4台20MW直流脉冲发电机组,以及围绕它的许多复杂子系统。我刚上班时,8-2大厅才树立了支柱框架,其他全是一片黄土。我亲眼目睹了华罗庚教授把一块奠基石埋到现在8-1大厅中间的泥土内。

  当时电机组云集了一批三十多岁的年轻工程师,基本上都是“老三届”的大学毕业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大家摩拳擦掌,憋足一股劲,准备好好为我国科学事业作一番贡献。乐秀夫老师给我们分了工,任命了一批“责任工程师”:记得黄诗言和周士国负责电机,周敏忠负责控制,盛子斐负责测量,许成金负责保护,黄乔林负责励磁,我负责供电、通风、润滑和土建工艺,乐秀夫亲自挂帅任总工程师。

  我们就这样干开了。当时负责施工的是安徽省建筑三公司和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设计单位是北京中国科学院设计室,建设单位是本所基建办,我们电机组则代表未来的运行单位,做工程监理。各路人马齐上阵,浩浩荡荡,热火朝天。李凤楼副所长和邱励俭副所长等领导非常关心我们,经常来指导工作。

  我们电机组的人大多是第一次从事基建工作,中科院的设计室好像也比较“年轻”,施工图纸上难免有些不周。施工单位虽不算“年轻”,但从事我们这种项目也是第一次。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认真仔细。首先从图纸上把关,发现疑问绝不轻易放过,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记得有一次为了电机基础的问题需要与原设计者协商,我和乐秀夫老师专程赶到北京院部设计室,不巧原设计人出差了,当时打长途电话非常困难,我和乐老师只好“跟踪追击”,一直找到设计者本人,经仔细协商,修改了图纸才作罢。为确保质量和工程进展,像这种情况远不止一次,我们及时向外发出了一些修改通知,有的干脆重画原设计图。8-2的“东副跨”那一片,包括稀油站、蓄电池室及高低压配电间,地下工程特别复杂,大量局部地进行修改非常繁琐而且容易出错。我大胆提出由我直接出新图替代一批原设计图纸,这张图后来也被我们总经理作为员工培训的范例。

  8-2工程项目各子系统的工作全面铺开,各位责任工程师各负其责,和基建办的同志丛培茂、赵共和、孙世洪等紧密配合,会同施工单位一起严把质量关。

  4台直流发电机是8-2项目的心脏,每台发电机还带2个40吨重的大飞轮,分成4段转轴串联,要求轴线误差不超过0.02毫米,安装难度相当大,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过去从没干过这种活。尽管他们请来了当时最高级别的“高老八”(八级工师傅),我们还是不放心。为此我们特地到安徽电力建设公司聘请了退休的尹师傅,电建公司对发电机安装富有经验,尹师傅又非常认真负责,给我们提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我们机组的同志则分班在工地上轮流值守,与安装的师傅一起日夜奋战。

  发电机的润滑油好比人体的血液,关系到几十吨重转子的正常运转。油是我所器材处采购来的,但当我们打开油桶时,意外地发现桶底部约有1/5以上的积水和杂质。总计二十吨油共有147桶,如果报废是极大的浪费,但直接使用又肯定不行。此事不属于安装单位的责任,只好由我们自己来解决。我们买了滤油机,招聘了几个农民临时工,开始日夜不停地滤油。当时我才38岁,身强力壮,和临时工一起干得热火朝天。但“滤油”只能滤去机械杂质,水分照样能通过滤网。我们就用滤纸吸水,吸饱了放入烘箱烘干;然后再装到机上吸水,如此循环不已。为了确保润滑油质量,做到有章可循,我专门跑到上海宝钢自备电厂取经,制定了我们自己的一系列相应严格标准和规程。就这样日夜分班连续干了四个多月,硬是把所有润滑油全部处理合格。

  接下来还有整个润滑系统的清洗,共有8个油箱、24个轴承座、24台油泵、600多米长的油管路和相应阀门附件设备,全部用人工清洗擦净,用自订的标准验收,用数据说话,做到了 “一尘不染、一丝不苟”。

  除了精心施工和严格操作外,前期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日本2011年发生的福岛核电事故震惊全世界,其根本原因是地震海啸破坏了电网及核电站的应急柴油发电机,全厂失去电源,反应堆冷却水无法供应到位,造成堆芯超温,外壳开裂核泄漏。后来全世界的核电站都吸取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增强安全的措施。其中有一项叫“非能动”,如加装高位冷却水箱,长期存放足够的冷却水,应急时可以靠自重把水送入反应堆而不需任何外部能源。类似的理念我们在福岛事故前31年就已经想到并采用了。我们在电源大厅约15米的高空设计布置了4个3.15立方米的高位油箱,每个可以存放2.5吨润滑油。如果运行中突然停电,油泵停转,高位油箱内的油可以靠自重继续向电机的轴承供油,保证在机组惯性惰走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润滑。

  就这样,大家一起苦干了4年,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1984年底基建工程全面完成,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隆重的竣工验收仪式,副院长周光召同志主持,邀请一批专业人士来所检查验收,作出验收合格的结论,项目被评为“全优工程”。

  后来8-2项目还被评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当时安装的设备运行长达35年一直正常,没有一次大修,连小修都很少,证明了8-2项目的建设是成功的,基建、安装的质量是一流的。这和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也是已故乐秀夫研究员呕心沥血的劳动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