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天气预报: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信息 / 科技合作平台

医疗健康领域:术中肿瘤荧光原位显示系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6-19

  所处阶段:小试 

  成果来源: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 

  必要性及需求分析: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临床上用于肿瘤显影与诊断的影像手段主要包括:超声(US)、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这些手段大多是对解剖学结构信息的成像,缺乏功能的特异性和实时诊断的灵敏性,并且这些术前信息很难直接转化并应用于术中情况。对于大多数实体肿瘤,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多数情况下,外科医生的眼睛和双手仍在术中起主导作用,仅仅依靠医生的视诊和触诊鉴别肿瘤边界、微小病灶和肿瘤转往往存在较大误差,极有可能造成肿瘤组织的体内残留或者正常组织的过多切除,从而导致肿瘤的高复发率和低治愈率。 

  冰冻切片是现今手术中病理诊断最快的一种方法,但确诊率比常规切片低,且有一定的延迟率和误诊率。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术中辅助检查判断手段,提高肿瘤切除手术的彻底性、精准度和安全性,降低肿瘤患者的复发率。 

  采用红外光照射注入荧光染料的组织,利用肿瘤组织代谢染料试剂相对于正常组织较慢的事实,采集试剂富集区的荧光信号,再直接采用不同光波长,原位照射显示肿瘤位置,为手术现场提供实时的肿瘤图像信息,从而对手术操作进行实质性指导和辅助。该技术研发为肿瘤外科手术过程中,肿瘤识别尤其是微小病灶识别、肿瘤组织边缘的确定和转移淋巴结的鉴别等提供了精确定位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准确度,尽量减少肿瘤组织的残存,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本项目在国内外均处于研究状态,还没有成形的产品在应用。 

  目标及主要任务: 

  1)目标: 

  1—2年内实现可视化术中近红外肿瘤荧光原位显示系统临床实验;2-3年内争取开展相关许可申请;同期开展产业化运作。达到手术现场实时原位光照显示病灶区域,实现快速、精确病灶边界和微小病灶识别效果;实现三种左右肿瘤的识别与临床验证。 

  2)主要任务 

  开展荧光试剂的作用机理、代谢特性研究,包括试剂选择、试剂量、有效时间、分辨能力等与肿瘤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开展高灵敏度荧光信号检测技术与原位显示技术开发。 

  择机开展仪器与方法的产业化,通过总体系统的产业化设计、验证工作,争取尽快启动医疗器械许可证的申请工作,推广临床使用。 

  现有工作基础: 

  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已经完成。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中心具备生物试剂筛选、分子病理分析、光机电工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可以借助于质谱、辐射生物和临床平台,以及肿瘤医院这一医学实践研究平台,开展验证和协作工作,为项目的推动提供了保障。 

  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预期经济效益:由于肿瘤目前是高发疾病之一,基本各级医院均开展肿瘤手术,按照2014年底的统计,国内二甲以上医院就有近9000家,以三分之一医院来配备该仪器,售价100万来计,其市场就已超过30亿,此外,对于不同的肿瘤其对应的参数和硬件也将有所不同,仪器还可升级,因此,就目前仅考虑仪器其总市场量总额就已远远不止如此。 

  社会效益上,会直接减少肿瘤的复发率,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也为我国提高肿瘤手术的精准水平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实施方式/模式: 

  实施的模式可以入股,合作开发等。需要分三步走,首先是系统的研发;其次是产品产业化前的完善与中试;最后实施产品产业化运作。 

  附件:图片 

   

关闭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