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戴海明研究员、聂金福研究员团队在循环肿瘤细胞(CTC,Circulating Tumor Cell)的富集和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technology Letters杂志上。
CTC是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因自发或诊疗操作从实体肿瘤病灶(原发灶、转移灶)脱落,大部分CTC在进入外周血后发生凋亡或被吞噬,少数能够逃逸并锚着发展成为转移灶,增加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相较于传统组织活检,CTC检测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患者痛苦小、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因此可以用于实时、动态地反映患者的疾病进程及治疗状况,并且相比单一部位的组织活检,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但由于外周血中CTC的数量非常稀少,每毫升血液约107个白细胞中仅有1个CTC,且具有异质性和易聚集成团等特点,外周血细胞的遮蔽也阻碍了CTC的分离与分子鉴定,这些制约了CTC检测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根据CTC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开发了一系列的富集和检测技术和方法,但目前仅有CellSearch系统被FDA批准用于转移性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检测,并成为一个标准实验方案。但受制于漏检率高和无法实现活细胞捕获等缺点,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的CTC检测方法。戴海明和聂金福研究团队在CellSearch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CD45/CD326靶点的免疫磁珠富集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的CTC捕获方法。通过CD45免疫磁珠的阴性富集和CD326的阳性富集之后,原本微不可测的血液CTC,其在待检血液中的比例提高到了24.14%以上。并且由于该方法不涉及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研究人员最终获得的CTC是具有细胞活性的,可以用于细胞的再培养和进一步的分析,为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数据参考。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中心与安徽医科大学联合基金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