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天气预报: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合作项目

主动泊车系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0-06-03

自主泊车系统

一、项目简介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停车场地的有限性导致了城市"泊车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借助先进的泊车设施实现“安全、高效”泊车显得尤为必要。

本项目设计的“自主泊车系统”可让汽车自动、准确地在有限的停靠位泊车车辆到达停车场地后,一旦泊车系统检测到泊车信息(如挂R档,或遥控),泊车功能立刻启动,激活超声波传感器,扫描路面两侧,通过比较停车的空间和车辆的长度自动寻找合适的停车位。当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后,通过检测当前车辆的位置和与目标位置的关系,中央处理器即可计算出一条最佳的泊车路径,通过泊车过程中实时的调整方向盘转角,最终达到停到目标停车位的目的。自主泊车系统可根据按钮切换或者遥控选择左右泊车或者水平及纵列泊车。

“自主泊车系统”由多个超声波传感器探头、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执行机构、显示屏和硬件处理器五部分组成,其原理框图如图所示:

本项目的创新性在于:将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和多个超声波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融合起来,经过控制单元生成最佳泊车路径,便于驾驶者泊车到正确位置。根据泊车空间找到适合泊车起始位置的空间分布,计算倒车轨迹。

该系统与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辅助泊车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完全可以替代驾驶员完成全套的泊车动作。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汽车公司如大众、丰田、雷诺等报道已经开发出相关应用产品,但仅仅是装备到个别高档轿车中,而我国的汽车厂商目前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泊车系统,因此,进行这方面的产业化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本项目组前期已经和奇瑞技术团队一起进行相关关键技术的共同研发,目前已经研发出一款辅助泊车系统,各方面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正着手推向产业化。本项目是在辅助泊车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的一套比较成熟的自主泊车控制算法,并在自行设计和改造的无人驾驶车辆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该算法设计的样机能够较好的停在预定的泊车位。相关的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

本系统目前能够达到的各配置参数具体如下:

指标

参考值

泊车最大行驶速度

10Km/h

在目标停车位置上与其他两辆相邻汽车的平行距离

30cm-180cm

当前车子平行于路边的距离

200cm-400cm

最小停车位长度

1.5倍车声长度

最大停车位长度

12m

最小停车位宽度

0.1m

最大停车位宽度

3.5m

泊车位长度测量精度

±30cm

泊车位深度测量精度

±5cm

 

二、市场前景预测及效益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汽车已经逐步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200910月,中国汽车年产量突破千万辆大关,并有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的产量将超过1500万辆,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也将成逐步上升的趋势。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汽车公司如大众、丰田、雷诺等报道已经开发出相关应用产品,但仅仅是装备到个别高档轿车中,而我国的汽车厂商目前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泊车系统。本项目研发的自主泊车系统,技术新颖、实用性强,可大幅提高泊车的安全性,推向市场后必将受到广泛欢迎。

本项目按照年产2万套(不足汽车总量的0.2%)自主泊车系统计,预期投资约500万左右,其中150万元用于前期项目产业化过程中产品的研制(主要包括系统的硬件制作、匹配试验、调试等);300万元用于项目的硬件支撑条件建设(组装车间、硬件电路板开发平台、DSP软件系统以及电子产品的生产流水线);50万元用于专利申请费和管理费等。

本项目产品售价按照1000/套计,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其生产成本约500/套,年可实现1000万的利润。经济效益可观。

三、技术团队介绍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整合了本单位在车辆技术方面的工作基础及在检测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领域的优势,成立了智能车辆技术中心。中心专门从事车辆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在仿生感知、图像识别、视觉导航、车辆控制、嵌入式系统设计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并聚集了一批汽车、电子、控制和力学分析等领域、专业从事智能车辆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车辆技术中心已经自行研制了一套无人驾驶车辆验证平台,将为自主泊车系统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支持。

本项目组长期专门从事车辆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在仿生感知、图像识别、视觉导航、车辆控制、嵌入式系统设计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也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该项目的研究队伍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硕士生2人,项目组的主要人员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人员配备合理,能够满足项目持续技术创新的要求。

项目负责人王少平副教授,具有十余年基于DSP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实验的经验,嵌入式开发基础雄厚。同时,本项目也已做了大量的实验论证、市场调查等预研性前期工作,这些都为本项目的产业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车辆中心牛润新博士和祝辉博士毕业于车辆工程专业,具有扎实的汽车理论知识,长期从事车辆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的研究,具有5年以上车辆动力学建模和运动学建模的经验,长期从事车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够为该项目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四、合作模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技术入股等。

 

 

关闭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