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menu-mobile.png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硕博连读培养(B类)研究生项目报名通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6-03 【打印】 【关闭】

  一、申请资格

  1.我校硕士第二年级学生(择优选拔);

  2.已修课程成绩符合两校要求;

  3.达到香港城市大学规定的最低英文水平要求:取得 (i) 托福(TOEFL)笔试总成绩达550/托福新版纸笔考试总成绩达59/托福网考总成绩达79分,或 (ii) 雅思国际英语水平测试(IELTS)总评级达6.5。个别城大院系可订立更高要求,详情请参阅 https://www.cityu.edu.hk/pg/research-degree-programmes/entrance-requirem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Requirement” 部分。

  4.托福和雅思成绩从考试日期算起有效期为两年, 成绩必须在提交申请时有效。

  二、学科领域

  两校已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领域。

  三、学习地点与安排

  硕博连读项目的修读年限一般为五年。获录取的硕博连读生在中科大修读硕士课程,为期三年,第三年保留中科大硕士生身份,并同时获得城大博士生身份。在完成硕士课程学习后在城大(香港本部)修读博士课程及完成学位论文。学生可以在修读博士课程期间,完成中科大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发表文章的要求,并申请中科大的硕士学位。城大的博士学位正常期限为三年。培养模式如下:

  学年

  年期

  模式

  地点

  第一至二年

 2

 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

第三年

 1

 硕士(科大)

 博士(城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

第四年

 1

  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第五年

 1

  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学生成绩必须满足城大院系制定的平均绩点(GPA)的要求,方可从第四年开始以城大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身份赴城大学习。

  学生在进入硕博连读培养阶段后,由两校成立不少于三人组成的督导小组(Qualifying Panel)跟进其学习进度。督导小组的基本成员可包括中科大导师。督导小组负责制定学生学习计划,确保学生能满足城大博士培养的课程要求。城大博士研究生需要至少达到14个学分,院系可以根据需要制定较高的要求。

  四、申请程序

     请符合申请资格的同学仔细阅读及以英文填写「个人资料表格」,并将下列文件于2022618日前提交至研究生处239办公室夏老师处。

     申请人个人资料表格;

     硕博连读培养研究生同意书 (Joint Research Statement for Successive Master’s and Doctoral Programme);

     硕博连读培养研究生推荐书(Recommendation on Admission to the Successive Master’s and Doctoral Programme Offered by CityU) 及内地合作大学导师的英文版个人简历 (CV in English of the Research Supervisor at home university)

  招生申请需经中科大和城大导师、相关院系及研究团队负责人审核,并经研究生院交至香港城市大学周亦卿研究生院。

  城大收到中科大的推荐名单及上述文件后,将以电邮联系申请人向城大提交申请,详情请参阅“香港城市大学硕博连读培养研究生课程申请程序”。

  项目录取

     两校将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核并择优遴选。若有需要,亦会安排学生面试。录取结果将于2022826日前书面通知申请者。

     如有疑问,请联系:

    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联系人:夏老师,65591172

    中科大研究生院联系人:方老师,63600820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咨询电话:0512-87161382

                                                                                                                                                                研究生处

                                                                                                                                                              202262

 
附件下载:

    © 1996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1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