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合肥研究院主页English旧版主页联系我们
科学岛新闻网
科学时报:庆祝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
文章来源: 潘锋 发布时间: 2009-09-28

建设高水平仿生感知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基地

——庆祝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
 

   1995年7月13日,温家宝同志在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陪同下,听取智能所研究员熊范纶(右一)的汇报

 

1996年4月20日,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回良玉等参观智能所
 

200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智能所机电技术中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为智能所题词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听取常务副所长王儒敬(左)有关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介绍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右中四)参观智能所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智能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华东自动化元件及仪表研究所。建所30年来,在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亲切关怀下,特别是在知识创新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下,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智能所现已发展成为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应用与基础并重的现代化国立研究机构。
 
历史性贡献
 
1962年,智能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华东自动化元件及仪表研究所在合肥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家和社会形势的影响,华东自动化元件及仪表研究所的名称、归属和体制曾历经多次变化。
 
1979年10月8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和原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安徽省无线电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调给中国科学院商谈纪要》,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正式组建成立。1979年10月至1982年12月,智能所坐落在合肥市黑池坝原中科院华东自动化所旧址,之后迁入三里庵梅山新村宿舍区,1988年8月,智能所整体迁入在科学岛上新建的智能所科研大楼。
 
智能所成立后,以智能科学和传感器技术为重点,面向国民经济开展了大量高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83年,智能所率先提出“智能农业”研究方向,并在1985年首创我国第一个农业专家系统;1996年,又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
 
1985年,“AZN-I型血流动力流变学参数无创伤定量分析仪”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气体超声流量计”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PN组合型及小型硅应变片”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砂姜黑土小麦施肥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获中科院、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计算机x线图象处理系统”被评为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车轮尺寸自动检测系统项目”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SAFMS型系列六维腕力传感器”获国家“863”课题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通用实时图象分析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智能测漏仪”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施肥专家系统”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智能化农业软件开发环境”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胶体敏感气敏元件及传感器”获中国科学院专利发明二等奖。
 
创新激发活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重要研究单元之一,智能所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2003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科学岛并作出重要指示,将智能所和其他三个研究所整体并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并给智能所提出了“仿生感知与智能”的学科发展方向。根据路甬祥的指示精神,智能所形成了“一个学科、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四大项目”的新时期发展战略和创新方案,即“仿生感知与智能”一个明确的学科方向;“仿生感知与控制”、“智能信息系统”两个创新研究方向;“仿生感知与控制”、“智能信息系统”、“仿生微纳米技术”三个新的实验平台,和 “仿生感知机器人”、“数字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特种微纳米传感器和安全监控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技术应用系统”等四个重大项目。2004年6月,智能所的创新方案得到了中科院批准,智能所正式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2008 年,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智能所前瞻谋划科技布局,相继启动了“运动与健康信息获取、控制与服务系统”、 “绿色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体系研究”两个领域前沿重点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为智能所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建所3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智能所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科院、省部及地方科技攻关等课题近千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0多项科技奖。
 
“数字农业”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实现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智能所智能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的课题组开展的“农业智能系统技术体系研究与平台研发及其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瞄准国际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前沿,率先提出和构建了我国农业智能系统技术体系。该研究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以及推广应用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平台和推广应用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其相关成果于2003年12月荣获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的World Summit Award大奖。2009年1月,“农业智能系统技术体系研究与平台研发及其应用”研究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的“体育竞技项目综合测试与训练指导系统的开发”研究,在数字跑道、跑鞋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数字跑道、跑鞋系统为女子马拉松、男子20公里竞走等项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突破性成绩作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数字跑鞋系统获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科技进步二等奖”;“运动员辅助训练系统项目组”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科技奥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仿生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展的“多维力传感器研究与应用”研究,其技术内容几乎覆盖了机器人传感技术的全部领域,研究成果均达到同期国内相关研究的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机器人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研发出的机器人六维腕力传感器等,通过专利转让等方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2008年,智能所“多维力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获安徽省科技二等奖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二等奖。
 
“基于纳米结构分子印记人工抗体的微纳传感器”研究为进一步发展基于分子印记TNT痕量检测纳米传感器奠定了基础,并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得到拓展应用。“空间机器人手爪”研究为我国发展空间机器人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所主持或参与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煤矿瓦斯传感技术和预警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973”项目“纳米传感技术对POPs敏感检测的研究”、 “863”项目“可穿戴型助残助老智能机器人示范平台”等均取得了重要的实质性成果。为表彰智能所在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中作出的突出贡献,2002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向智能所“传感器技术研究”颁发一等奖。伴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深入推进,智能所在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上、科技成果数量和层次上不断提高、取得进展,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做真正有意义的科研
 
智能所以承担重大项目来衡量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以论文引用率来衡量对人类的知识创新贡献,以成果长期应用效果和转化率来衡量对社会的技术创新贡献,以项目规模来衡量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贡献。面向公共安全、智能农业、运动与健康、智能车辆、先进制造等领域,在谋划重大项目,争取千万元级项目的同时,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转移转化工作,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及成果优势,促进我国农业和民族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真正有意义的科研。
 
早在1992年,智能所就以智能检测技术的科技人员为主,组建了中科院合肥智能所高技术公司,并由此成为合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重要创始成员。1993年,智能所成立天安消防电子设备厂,1999年以整体资产参股科大创新公司,2002年在沪交所上市。1996年成立的蓝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智能所的总公司促进了研究所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1999年以后,又陆续成立了科源传感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安徽英科智控公司等企业。智能所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地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辐射源,在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内科技人员多次获得省院共建突出贡献奖。
 
历时15年完成的“农业智能系统技术体系研究与平台研发及其应用”研究,形成了构件化、网络化、智能化、开放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雄风”系列产品功能强大,稳定可靠,系统开发方便快捷,已成为我国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的品牌。该成果已在全国28个省市的450多个县推广应用,开发了近700个专家系统,累计推广面积近1亿亩,取得重大效益。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了示范区,温家宝总理专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给予高度评价。智能所组建的“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将依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及相关研究领域雄厚的研究基础和创新实力,为我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食品安全、国际贸易、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2007年3月,智能所在常州科教城组建了“机械电子技术中心”(常州机械电子研究所),该中心立足常州,辐射长三角,在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等研究与开发方面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经过2年的建设与发展,机械电子技术中心在实验室建设、项目争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研项目33个,正在帮助企业研发高技术产品与技术20余项,预计将为企业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效益。2008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孟建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以及各地考察团分别参观视察了机械电子技术中心。
 
为了配合智能车辆技术研究,面向经济发展需求,2007年智能所提出了建设智能车辆技术研发平台的设想。2008年3月智能车辆技术中心在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正式成立,并在智能汽车项目预研、与企业合作对接、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开局,汽车智能化技术开发与验证系统已获得安徽省科技厅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支持。
 
从1987年开始,智能所开始申请专利,截至2008年6月,智能所及所属企业共申请专利223项,其中发明137项、实用新型73项、外观设计13项;智能所获授权专利共129项,其中发明52项、实用新型64项、外观设计13项。从2003年到2008年,已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91项,获取软件著作权证书81本。智能所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国际合作 培养后备人才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所至今,智能所始终注重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1999年以来,智能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继续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学术交流、考察访问和邀请来所访问并作创新论坛报告的外籍专家学者达到数十人次。
 
从2004年开始,智能所每年主办两个在各自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分别是国际信息获取大会(IEEE ICIA)和国际智能计算大会(IEEE ICIC),智能所现已与国内外十几所知名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智能所承办《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中文期刊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国际信息获取学报》)英文期刊。其中,《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和EI(美国《工程索引》)收录核心期刊,《国际信息获取学报》为在国外出版发行的国际性学术期刊。
 
2008年智能所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派出19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执行合作研究,接待来自6个国家共11人次的外籍科学家来所进行访问与学术交流。9月15日~18日,智能所在上海成功主办“第四届国际智能计算会议”,会议共收到34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2336多篇,30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与会。2008年,智能所在争取大的国际合作项目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张忠平研究员与新加坡材料工程研究院合作,联合申请到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荧光标记的人工抗体微纳传感器对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智能所以ITER-CASK采购包项目为切入点,对CASK采购包进行了整车预研并已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交了详细的设计报告。熊范纶研究员在第17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当选为新一届IFAC技术局“生物与生态系统”协调委员会主席。
 
研究生教育是智能所人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之一。智能所贯彻中国科学院“所系结合”的方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等单位联合或共建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点。智能所具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精密仪器与机械、信息获取与控制、生物信息学等专业的博士、硕士招生点和学位授予点,现有研究生导师5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7人。
 
智能所硕士生招生在2003年以后每年招生数都在50人以上,博士生近5年来每年也招收近20人,发展迅速。随着培养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稳步提升,研究生获得包括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在内的各类奖学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最近5年都稳定在100%。截至2009年6月,智能所已陆续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品学兼优的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目前在读的国家统招研究生近300人,他们已成为研究所一支重要的科研生力军。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已成为智能所最为宝贵的资源。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智能所已打造出一支精干高效的科研和管理职工队伍。智能所现有研究人员120名,其中研究员24名,副研究员25人,研究人员中7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
 
智能所将继续以探索和发展仿生感知与智能科学技术,为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改善与延伸提供先进的信息获取与智能决策理论、技术、系统为使命;面向先进制造、国家安全和数字农业领域的国家需求,在仿生感知机器人、数字农业信息系统、特种微纳米传感器与安全监控系统、智能机器关键技术与应用等方面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智能所正向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仿生感知与智能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和目标清晰、特色鲜明、水平一流、条件优越的现代化研究所方向阔步前进。
 

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智能所科研大楼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