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合肥研究院主页English旧版主页联系我们
科学岛新闻网
全国百余博士后合肥探讨新能源(合肥晚报,2017年10月27日)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7-10-27

  本报讯   记者从合肥科学岛获悉,2017年能源与环境领域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正式开幕,来自全国4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名博士后参加论坛,这是该领域全国博士后论坛首次在合肥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李建刚等做大会主题报告。

  目前来看,从“十三五”开始,要用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来依次推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空气质量的达标。珠三角现在平均值已经达到国家标准,长三角需要用两个左右的五年计划时间,京津冀地区可能要用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PM2.5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刚做了《聚变——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的主题演讲。万物生长都靠太阳,太阳是理想的“发电厂”,亿万年来,通过无止休的核聚变,它不停燃烧,对外辐射出光和热。如果在地球上重复这一过程,是否就不再需要建立那么多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煤炭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站了?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李建刚和几代科研工作者们一起在不懈努力着。他们面临的核聚变的火球温度高达上亿摄氏度,放在什么地方呢?他们尝试了地球上最硬的金属——钨合金,但仍然要把核聚变火球脱离这一合金:悬浮。他们用超导体产生的磁力,将核聚变火球悬浮,平稳地锁在钨合金容器内。

  在研发这一超导科学设施过程中,他们研发出了能够抗强冲击的金属材料,可用于建造中国航母甲板上飞机的起落架。而今,包括李建刚在内的世界科学家已启动一个跨国界的“人造太阳”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预算为100亿欧元,中国出资占9%。李建刚预计,十年后,中国才会具有一支成型的“人造太阳”科研队伍。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人类使用这一清洁能源。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