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8日,在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所所长万宝年带领下,等离子体所8位科研人员(万宝年、高翔、龚先祖、胡立群、徐国盛、吕波、夏天阳、潘成康)参加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举行的第25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源大会(25th IAEA Fusion Energy Conference - IAEA FEC 2014)。
本届聚变能源大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主办,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The State Atomic Energy Corporation, ROSATOM)承办。该会议两年一届,其宗旨是为展示聚变能源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并为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一个学术和新思想交流平台。作为聚变界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国际会议,来自38个国家的逾500位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共收集口头报告120篇,其中综述报告26篇,总结报告7篇,邀请报告87篇,张贴墙报611篇。与会科研人员分别就ITER相关技术、惯性约束聚变、3D物理效应、辅助加热和破裂、芯部和边缘湍流、台基区物理、偏滤器和刮削层、排气物理、逃逸电子和射频波、输运与MHD不稳定性、装置运行方案、高能粒子以及未来的聚变能源技术等专题开展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在本次大会上,万宝年研究员做了“EAST上的长脉冲运行的H模物理进展(Advance of H-Mode Physics for Long-Pulse Operation on EAST)”的大会综述报告,总体介绍了自2012年以来等离子体所EAST装置上的主要实验和取得的研究进展。万宝年研究员还受邀作为大会分会主席主持了“逃逸电子,破裂和射频波物理(EX/5 and TH/4: Runaway, Disruption and RF Physics)”分会。徐国盛研究员做了“EAST上具有跨越台基区连续输运的新相干模下的长脉冲H模运行模式(A Long-Pulse H-Mode Regime with a New Coherent Mode Providing Continuous Transport across Pedestal in EAST)”的邀请报告,介绍了在EAST上发现的边界相干模的物理特点以及对EAST长脉冲运行的影响。本次盛会上另有14篇墙报分别展示了等离子体所在EAST物理实验,核聚变理论模拟,装置建设和ITER项目上的进展,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兴趣。同时来自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国内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也在本次大会上做了1个综述报告和6个口头报告。
此外,会议期间等离子体所部分与会人员还参与了科技部与欧洲聚变发展委员会组织的中欧磁约束聚变合作会议。高翔研究员应邀参加了国际核聚变装置液态金属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iquid metal in fusion device),并做了“EAST托卡马克上的锂实验(Lithium experiments on EAST tokamak)”的口头报告;龚先祖研究员参加了国际原子能署(IEA)聚变能协调委员会(Fusion Power Coordinating Committee)国际磁约束聚变装置稳态运行协调会议,并做了“EAST托卡马克上的热流与粒子流控制策略(Strategy of heat Load and Particle Flux Control in the EAST Tokamak)”的报告。在本次会议上,徐国盛研究员的论文“EAST超导托卡马克上使用低杂波驱动电流和锂镀膜壁在低密度下进入H模的研究(Study on H-mode acess at low density with lower hybrid current drive and lithium-wall coating on the EAST superconducting tokamak)”获得了核聚变奖(Nuclear Fusion Award)的提名,这是他继2012年之后第二次获得提名。
通过在本次会议上与各国与会学者的交流和讨论,等离子体所参会人员开阔了研究视野,对目前各国核聚变研究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向国内外同行充分展示了等离子体所目前在磁约束聚变能源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第26届IAEA聚变能大会将于2016年10月在日本京都举办。
万宝年做邀请综述报告
徐国盛研究员做邀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