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合肥研究院主页English旧版主页联系我们
科学岛新闻网
创新国际团队海外成员吴年强教授在固体所开展合作交流
文章来源: 唐海宾 发布时间: 2016-07-01

   6月22日至6月30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吴年强教授应邀再次访问了固体物理研究所。作为中科院“面向有毒污染物快速检测的纳米材料与器件”创新国际团队的海外骨干成员之一,吴教授于去年7月访问固体所并就拟开展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来访,他与团队成员就过去一年来的合作研究工作进行了更深入地研讨,并作了题为Plasmon-Enhanced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in Semiconductor-Metal Heterojunctions的学术报告。

   吴教授一直致力于贵金属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荧光、电化学、太阳能转化等领域的应用相关方面的研究。在本次报告中,吴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在半导体—贵金属异质结纳米结构增强太阳能转化效率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介绍了增强太阳能利用和转化领域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利用光学增强机制(Photonic enhancement)和直接电子转移机制(Direct electron transfer)解释增强光转化现象的局限性。进而,吴教授系统地介绍了他课题组长达10年的研究成果——等离激元诱导共振能量转移(PIRET, plasmon-induced resonant energy transfer)机制,详细地讲解了该理论机制涉及的科学问题和物理构象,与传统增强机制的区别,以及如何来指导材料和结构设计。

  最后,他还介绍了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构筑了大面积有序的Au纳米孔-Fe2O3纳米棒阵列、CdS-Au-TiO2纳米棒阵列,以及Ag@Cu2OAu@Cu2OAu@SiO2@Cu2O等核壳结构,及其表现出的增强光转化效率,充分显示出PIRET理论机制对理解半导体-贵金属异质结构增强光转化过程和指导材料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报告结束后,吴教授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此外,吴教授还做了关于如何写作高质量论文的主题报告,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详细而系统地讲解了论文、投稿信等写作和投稿过程中注意事项,与师生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在这次访问期间,吴教授还认真听取了团队成员的工作汇报,对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地小组讨论,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过去一年的“创新国际团队”工作中,吴教授与固体所师生围绕纳米结构SERS衬底对高毒性、低浓度污染物的敏感性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双方已经在Adv. Mater.(卷首插画), Nano Res.封面论文), Sci. Rep.等期刊上共同署名发表(或接受发表)SCI论文5篇,正在合作投稿论文3篇。吴教授本次近10天的访问交流,对“创新国际团队”后期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更重要的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吴年强教授于1997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匹兹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2005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随后加入西弗吉尼亚大学,并于2014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吴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面向临床健康检测和环境监测的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以及面向太阳能转化利用的光催化和光电化学电池等。目前已出版了一本专著,三篇专著章节,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alytical Chemistry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45篇。论文总引用已超过10000余次,其中20篇论文的引用在领域内排名前1%

           

  

                                                          吴教授作报告

           

  

                                                         主题报告与交流

           

  

                                                         小组讨论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