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合肥稻香楼宾馆召开。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树隆出席论证会并讲话。合肥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参加会议。
陈树隆指出,“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发展迅速,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也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安徽将通过扶助高新企业、加大开放合作、支持人才引进与建设、加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继续简政放权等一系列举措,继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建设是安徽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已将中心建设纳入安徽省中长期发展规划,从组织、政策、财力等方面给予保障。
中科院条财局杨为进总工程师代表中科院发言。他说,2014年中科院启动“率先行动”计划,优先启动了中科院大科学中心的建设。其中,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申请获批的“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他表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希望各领域的专家能够多提宝贵意见,积极建言献策。中科院也将全力配合安徽省及合肥市,共同推动中心的申请与建设。
随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研究员从建设背景、基础和优势、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保障举措五个方面详细汇报了中心的建设方案。
报告指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依托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研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研发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
报告认为,中心的建设对于国家及安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提供创新源动力;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催生变革性技术;有利于搭建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
报告认为,合肥已经积聚了建设国家科学中心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拥有包括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世界先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在量子科学、核聚变、智能语音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包括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中电科集团第38研究所在内的各类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近百家,具备雄厚的科教水平和技术研发实力;此外,还有特色鲜明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优越的创新改革环境、丰富的高层次人才,等等。
报告强调,除了建立组织管理架构、探索运行机制之外,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还包括,进一步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即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争取新建大科学装置;加快共性技术研发圈构建,如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提升一批并新建一批科学技术研究平台、建设三大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依托创新平台,催生原创技术,引领新型高端产业发展等。
报告表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聚焦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环境、先进制造六大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预计中心将于2020年基本建成;2030年成为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论证会上,来自合肥研究院、中科大、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物理所、武汉物理数学所、大连化物所、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的10位院士和6位高级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质询,并与省发改委、科技厅、合肥市政府及以及参与中心建设单位领导就方案内容进行了讨论,专家们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专家组论证意见认为:该中心的建设方案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对于安徽省暨合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发挥极为重要作用。
陈树隆讲话
杨为进讲话
匡光力作汇报
与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