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合肥研究院主页English旧版主页联系我们
科学岛新闻网
合肥研究院成果上榜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文章来源: 赵敏杰、王贵师 发布时间: 2022-06-23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线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其中,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司福祺团队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国产超光谱卫星痕量气体遥感及应用”、高晓明团队参与完成的“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均入选榜单。
  “国产超光谱卫星痕量气体遥感及应用”成果由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司福祺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共同完成。成果围绕“痕量气体时空分布表征”关键科学问题,研制了我国分辨率最高的紫外-可见超光谱卫星载荷,研发了从超光谱卫星发射前定标、在轨定标到多组分痕量气体反演的完整遥感算法,实现国产卫星多组分痕量气体反演精度达到国际同类最先进卫星的同等水平,数据结果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成为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和分析的业务化标准产品。成果中紫外-可见超光谱卫星载荷(EMI-II)由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研制,EMI-II搭载在高光谱观测卫星,于2021年9月发射入轨。作为国内目前在轨运行的最高空间分辨率大气痕量气体遥感载荷,EMI-II显著提升了国产卫星的大气污染遥感观测能力。EMI-II在我国及全球大气环境监测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如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北京冬奥会等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第一时间获取了汤加火山剧烈喷发的SO2分布及输运过程的卫星观测资料。EMI-II的成功研制及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基础科学中心高晓明团队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 项目。氨气在中红外波段具有强的振转吸收基带,其吸收线强比近红外的线强要强近3个量级,这就意味着采用中红外较强的谱线参数进行探测可以达到更高的探测灵敏度。据此,高晓明团队基于9微米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结合免标定波长调制光谱技术,研制了开放光路-氨排放测量仪,并与南京土壤所合作在常熟农业生态站开展了外场测试,助力氨排放清单的编制及校验工作。
  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是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由15位院士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的,首次评选至今是第三年。2021年度入选的进展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最新发展动态,在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鼓励生态环境科学研究、营造社会创新氛围、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司福祺团队研制的EMI-II载荷
  
  高晓明团队研制的中红外氨排放测量仪及实验外场
  
  
  证书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